民革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它同国民党有什么关系?

发布者:王虎发布时间:2014-12-09浏览次数:8507

民革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由继承孙中山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的原国民党民主派和国民党其他爱国分子在 1948 年 1 月建立的一个民主党派。他同国民党有着本质的区别。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们是国民党爱国力量的核心,不少人后来成为民革的创始人。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包括一部分地方实力派,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43 年,谭平山、王昆仑、陈铭枢等在重庆发起组织民主同志座谈会,以此联系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并在座谈会的基础上着手筹建组织的工作。组织的名称,最初为中国国民党民主同志联合会,后改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该会于 1945 年 10 月在重庆举行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选举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柳亚子、朱蕴、王昆仑、郭春涛等为常务干事。原在香港的一部分国民党爱国人士,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续来到桂林,进行抗日反蒋活动。随着活动的开展,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积极酝酿建立组织。组织最初定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改名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该会于 1946 年 3 至 4 月在广州召开了两次会议,宣告正式成立,主要负责人有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李章达等。同年 9 月,受蒋介石排挤,被迫出国“考察水利”的冯玉祥抵达纽约后,开始联合在美的国民党民主分子,进行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民联、民促在斗争中产生了联合的要求。 1947 年底,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在香港召开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会议,决定联合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和民促仍继续存在),推选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何香凝、冯玉祥、李章达、谭平山等为中央常委,并于 1948 年元旦发表成立宣言,主张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和平。

1948 年 5 月,李济深、何香凝代表民革,谭平山代表民联,蔡廷锴代表民促,和其他各民主党派联名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 1949 年 1 月,民革领导人李济深等和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民革、民联、民促的领导人积极参加了筹备新政协的工作。同年 9 月,民革、民联、民促的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冯玉祥在回国参加新政府的途中,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同年 11 月,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将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分子进一步统一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和民促宣告结束),原国民党著名人士程潜、张治中、邵力子等参加会议并被选为中央常委。民革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民革的历届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李沛瑶、何鲁丽、周铁农,现任主席为万鄂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