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见证新希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发展综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5-24浏览次数:62

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9日电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萨尔梁寄宿制中学,教师努尔兰・阿不都拉和他的学生们的求学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过去,阿不都拉和大多数跟随父母游牧的孩子们一样,每年只能利用两个多月的空闲时间到乡里的临时教学点学习;现在,他的学生们都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用上了现代化的电脑。

  这所自1977年开始建设的寄宿制中学是全国第一所牧业寄宿制学校,它的变迁记录着新疆教育的发展历程。如今,新疆已形成小学、中学、高等教育齐全的国民教育体系,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9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与全国同步迈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疆各族人民正在享受着越来越完善的教育惠民政策。

  寄宿制学校:让每个少数民族孩子都能上学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热斯卡姆村,执教20多年的民办教师帕尔瓦尼・力提甫虽然离开了讲台,却仍然很开心――孩子们都已到县城新建的城乡寄宿制学校读书,彻底告别了骑骆驼风雨兼程的艰难上学路。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我国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从2004年开始,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对原本分散在各乡村的62个教学点实行撤点并校、集中办学。2008年底,投资6000多万元的城乡寄宿制学校在县城落成,近3000名来自远近各地的学生集中到这里上学。

  在新疆各地州,各族儿童都在享受“应学尽学”的就学机会。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说,党和国家及自治区历来高度重视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自治区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优先保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在安排经费和基建投资时,优先保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抓校舍、师资、教材等基本建设时,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建设。

  新疆自1995年启动“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以来,相继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孩子更好地发展,1992年,自治区启动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实验。经过多年努力,全区双语教学从中学下移到小学和学前阶段,由城市延伸到乡镇,从数理化三科用汉语授课发展到除母语课外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教学。目前,全疆已建设“双语”学校5975所,学前和中小学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为99.43万人,占少数民族在校生总数的42%。

  一笔笔投入,前所未有: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用于教育经费投入的支出达到430亿元,其中2003年至2007年,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各类专项投入达到44.59亿元;2009年,自治区又从地方债券资金中安排20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抗震加固改造工作。

  一次次变化,翻天覆地:在新疆各地州,以前随处可见的干打垒土房校舍,目前已难见踪影;几个班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情形已不复存在。即使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不少农村学校已具有教学楼、试验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以及草坪足球场、多媒体语音室、现代化实验室等先进教学设施。

  一项项政策,温暖民心:2003年秋,新疆率先在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当年中央财政拨付1.4亿元,地方财政配套5000万元,为208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了教材费、学杂费。2008年,新疆农村的孩子全部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

  一个个数字,令人振奋:全区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3%。在喀什、和田地区,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均在99.5%以上。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放羊的牧场回到课堂,越来越多的家长从读书的孩子身上看到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尝到甜头……教育的发展为新疆点燃发展的新希望。

  对口支援:用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今年5月12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珠珠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作了题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策略”的专题讲座,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新疆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师及研究生60余人同步聆听了这场讲座。

  这是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联合举办的远程教育系列讲座之一,也是双方在对口支援领域拓展的新内容。自2006年起,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设施,石河子大学学生可与北京大学学生共选一门公共课程,获得相应学分。

  转眼间,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的对口支援机制已走过10个年头。石河子大学的许多教师感到:通过对口支援,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变浓厚了。学校教师流失率从2000年的10%降到2007年的1%。

  “输血”不如“造血”,要想使新疆实现更快发展,必须使新疆的高校和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联合申请科研项目的方式,帮助石河子大学培养起独立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石河子大学的科研经费从2004年的700多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000多万元,一举拿下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

  从名不见经传到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石河子大学的发展之路就是新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60年间,新疆普通、成人高等学校已向社会累计输送毕业生7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接近50万人。从2003年起,内地高校由过去每年为新疆培养1000名少数民族学生增加到每年2000人,目前已累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本、专科生1.6万人。

  近年来,通过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16所部属高校全面对口支援新疆的11所本科高校和1所专科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42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的85个学科建设,新疆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

  从“对口支援”到“自主创新”,新疆正在全国各地支持下,克服困难,加大投入,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自2005年以来,新疆实施高校生均拨款新机制,区属院校生均拨款由2003年的2000元提高的到2009年的3967元,居西部省区前列。至2009年,自治区高校事业费拨款净增10亿元,同时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高等教育基本建设专项资金1.86亿元。

  在新拨款机制的推动下,新疆各高校的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扩增迅速,危房基本消除,水、电、暖保障良好,图书文献保障体系、校园网和实验室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成熟。目前,全区普通高校已累计形成固定资产73.9亿元,新疆高等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本土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2008年,新疆高校招生规模较1977年增加了28倍,高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42%。

  从2010年起至2012年,新疆将实行新一轮高校生均经费拨款,在3年内累计增加6亿元,加上专项资金,每名高校生的生均拨款将从2009年的3967元提高到8600元。

  “从科技扶贫到地方病研究,从农业育种到社会科学研究,今后新疆高校将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服务作用。”石河子大学校长向本春说。

  内高班:培养新疆未来的建设者

  2009年“五一”前夕,一封特殊的来信在新疆群众中传扬,写信的是在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读书的新疆籍学生。

  “众所周知,在新疆有一条举世瞩目的管道,那就是西气东输工程。可在我们看来,新疆还有一条管道,那就是新疆内地高中班。西气东输的管道输出的是天然气,换来的是可观的经济收入,而内高班这条管道输出的是我们,换回的是新疆美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2000年起,国家决定在内地发达城市重点中学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12个经济发达城市的13所学校率先开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对象90%为少数民族学生。

  目前,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招生规模已扩大到全国29个城市的52所学校,已累计完成10届2.96万人的招生任务,在校生达2万人。其中,农牧民子女的录取比例已提高到2009年的71.7%。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已累计为此投入各项经费近6亿元。

  在广东东莞,来自伊犁的女学生加义娜古丽・加那德力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高楼、绿地,并且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再过一段时间,学校就要放暑假,加义娜古丽说:“我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但回到家又会想念学校,因为我在东莞也有家的感觉。”

  感受着来自祖国大家庭的关爱,来自新疆的同学们消除了后顾之忧,增添了学习动力。新疆内地学生工作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90%以上的内地新疆班高中毕业生顺利升入内地高校进行学习,85%的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2008年,首届近千名内地新疆班学生从内地高校顺利毕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回到新疆,成为在家乡各个领域建设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