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统战部工作总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1-11浏览次数:1774

    根据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以及2007年党委统战部工作要点,本着扎实有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我校统战的各项工作并取得较为显著成绩。党委统战部获2006年度全市统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致公党矿大支部获2006年度全省提案发言工作“特等奖”、民进矿大支部获2006年度市先进支部称号。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理论武装工作
    1、学习贯彻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和江苏省委的实施意见精神,认真组织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学习党的新时期统战理论和政策,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并派出4人参加上级的各类学习培训班。协助各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收到初步的效果。
    2、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大会。积极组织我校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集中收看了大会开幕式的盛况直播,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大会报告,会后进行了讨论。根据学校党委的安排,组织民主党派负责参加了校党委举办的处级干部十七大精神学习研讨班。把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全校处级干部统一安排、统一计划、统一培训,学习研讨结束后,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良好。
    二、加强党派基层组织各项建设,壮大党外人才队伍
    3、配合各民主党派上级组织做好组织换届工作。换届以后,我校民盟总支主委缪协兴、九三支社主委隋旺华、民进主委林柏泉分别当选徐州市民盟、九三、民进市委副主委。我校民盟主委、副校长缪协兴教授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民盟中央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第十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汪云甲同志作为致公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列席代表,出席了正在北京召开的致公党全国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隋旺华被任命为九三学社江苏省委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4、党外干部的使用又有新进展。2007年11月份,我校中层干部换届聘任工作结束,党外干部行政实职安排有了新的突破。党外正处级干部新增2人,我校党外干部从校长、院长、副院长的形成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目前,我校党外处级干部的人数达到24人,占到学校全部处级干部总数的11%。
    5、我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职务安排在人数、界别都有了新的拓展。到目前为止,省政协委员推荐共结束,我校有3名同志当选第十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13届市政协委员推荐了21名,与12届相比新增加了4名委员。区政协委员11名,其中泉山区政协委员10名,鼓楼区政协委员1名(苗林、杨再明、钟诚、王洪欣、王温银、沈一鸣、井渌、华钢、许飞虎、王秀元、张晓光[鼓楼区]),区政协增加6名;省人大代表推荐人选2人,增加1名。
    6、帮助民主党派做好新成员的发展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以“三个为主”、注重质量、保持特色的原则,做好组织发展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今年,我校各个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上有新进展,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加入了民主党派组织(其中民革2人、民盟4人、九三3人、民进2人、致公党1人)。我校党委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坚持把一部分优秀知识分子留在党外,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队伍,为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加强经验交流,推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12月21-22日,我校召开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正、副主委、委员近30人次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为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中共中央1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动员我校统一战线成员更好地为加快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而做出积极贡献而召开的一次专题会议,徐州市委统战副部长李明、党派处长鲁先改同志应邀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目的。
    三、发挥统战工作优势,积极建言献策
    8、各级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在年初召开的政协会议上,共上报提案30多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取得显著成效。有1件提案获得徐州市优秀提案,1件提案获得江苏省致公党特别奖,有1件提案作为民主党派中央个人提案提交全国政协。全国人大代表缪协兴同志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建议案”受到《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并接受采访。省政协委员汪云甲教授《关于加大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的建议》的提案,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致公党支部“加强湿地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获全省提案发言工作“特等奖”。
    9、组织民主党派负责人组团赴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考察访问。走出国门进行考察访问,一方面可以开阔眼界,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参政议政、参与民主办学的水平,意义非常重大,在我校统战历史上的第一次。
    10、为进一步做好我校行政监察工作,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察机制,健全监察网络,保证行政监察工作更好地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根据我校《党风监督员和特邀监察员工作暂行办法》,经研究,我校决定聘请五位党外人士为我校“特邀监察员”,聘期为三年。他们分别是:民革矿大支部主委徐钊、民盟矿大总支副主委史菊仙、民进矿大支部委员侯晓红、九三学社曹炜、侨联主席丁曙光。
    四、加强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10、加强了与党外人士的沟通,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学校有关会议的工作制度,为他们参政议政提供条件。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学习、视察、调研等提供较为完善的服务。组织民革、民进、致公党联合到山东进行考察;认真组织省市政协委员参加省市的政协五次会议,为参加徐州环境状况调研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各种帮助等,都得到大家一致肯定。
    11、五一节期间,与侨联一道组织文艺联欢会,春节前夕组织举办了各界人士迎新春联欢会,台上载歌载舞,台下掌声喝彩不断,充分展示了我校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同舟共济、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12、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原则,积极改善民主党派的办公条件。搬迁新校区后,党委拔出专款用于新成立党派改善办公条件。为新成立的民革、致公党2个基层组织添置了办公家具和必备用品。
    五、积极提供良好的服务,做好侨、台、民、宗工作
    13、协助侨联、台谊会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意见》,帮助侨联、台谊会开展各项活动。例如:五一协助侨联举办了五一联欢会、组织部分侨联成员参加市台联组织的报告会、座谈会等。认真执行好党的侨务政策,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台谊会对我校台属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我校台属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台属数据库。
    14、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工作。五一节期间,积极与后勤集团联系,并派专人到民族餐厅,关心学生的伙食,让学生们真正感觉到了党的温暖。开斋节期间,组织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等120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校党委副书记张爱淑代表学校党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徐州市民族宗教局民族处、徐州伊斯兰教协会、学校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庆祝活动并与学生共进午餐,学生们信深受感动。积极推荐我校少数民族教师代表参加徐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经过大会选举,我校有6位少数民族教师当选徐州市民族团结促进会理事,1人当选常务理事。
    15、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和工作安排,认真总结我校近几年统战工作经验,形成经验交流材料上报教育部。7月初,中共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党组将联合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我校上报的题为《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材料,作为书面经验交流材料在会议期间交流。
    六、加强自身建设,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6、外宣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民革中央机关报《团结报》,10月13日,以《煤矿安全的守护神》为题,刊登了介绍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民进徐州市委副主委、我校民进支部主委林柏泉教授在煤矿安全防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使我校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7、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统战信息》的编印工作,上半年共编印《统战信息》6期,将我校无党派代表人士、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的事迹全部介绍、宣传完毕。。进一步丰富统战网络的内容,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填补网络待建板块,使网络宣传与我校的《统战信息》二个阵地,相辅相成。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8、工作计划性不强、创新性不够。在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创新、组织创新方面没有突破。原来打算在2007年成立我校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由于自己主观上重视不够,推动不力,工作抓得不紧,加上各级人大政协换届工作的交叉,没有达到目的。
    19、理论研究工作抓得不紧,调查研究工作没有及时推进。原来计划要对我校党外人才队伍进行全面的工作调研,调查问卷等一切都准备完毕,由于自己主观努力不够,加上我校中层干部换届有完成,在理论成果转化上没有进展,在2008年一定要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