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统战部2006年工作总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1-25浏览次数:1998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2006年统战工作要点,本着扎实有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统战部较好地完成了2006年的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贯彻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加强理论武装
    1、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及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认真组织对党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学习。校党委要求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校党委统战部还专门召开了各民主党派、侨、台联负责人联席会议,传达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下发的15号文件,校党委副书记张爱淑同志结合自己的学习,对中共中央15号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各民主党派也都组织本党派成员对会议的有关精神进行了学习和座谈。
    2、积极推荐我校党外代表人物参加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省政协委员培训班、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民主党派负责人研修班、民主党派成员骨干培训班和市委统战部与市社会主义学院开办的党派新成员培训班的培训,2006年我校党外人士共有16人次参加了各类培训。积极承办全省高校党派基层负责人培训班。2006年5月22-24日,来自全省各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共42人参加了培训。会议认真贯彻中央二个5号文件精神,收到了比较好的培训效果。党委统战部作了大量的会议筹备工作,保障了会议顺利举办,由于组织工作到位,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同时也加强了我校与其他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民主党派换届工作
    3、着眼于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做好换届工作中的人事安排和推荐工作。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四化”标准,统战部协助我校民盟总支、九三支社基层组织进行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我校民盟总支、九三学社矿大支社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本次换届,我校一些年轻的党外代表人物走上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领导岗位,推进了我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年轻化进程;按照协商在前,决策在后的原则,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有广泛代表性、有社会影响力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人物到市级政协和民主党派市委工作。协助各民主党派市委进行了组织换届工作,在2006年各民主党派市级组织换届后,我校又有2位党外人士进入民主党派市级组织任职。
    4、协助我校各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要求,支持各民主党派以“三个为主”、注重质量、保持特色的原则,做好组织发展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协助省、市委统战部和致公党江苏省委,组建了致公党中国矿业大学支部。致公党矿大支部的建立使我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由4个增加至5个。2006年共有4名教师加入民主党派组织,其中民进一名,民盟3名。加大无党派代表人士培养力度,积极向省委统战部推荐我校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全省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工作。协助省委统战部六处和省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做好我校无党派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三、发挥统战工作优势,服务学校和社会中心工作
    5、12月1日至2日,我校与市政协联合承办了“高校科技与苏北经济振兴”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是省政协为贯彻今年四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以及《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文件精神所召开的省政协委员月谈,以此来及来进一步推动本省高校科技成果在苏北的转化,促进本省高校特别是苏北高校与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以及宿迁等苏北五市的合作,使苏北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振兴苏北作贡献。党委书记罗承选同志到会讲话,我校省政协委员谭海樵、隋旺华、林柏泉以及远在澳大利亚的汪云甲委员分别提交了发言材料。谭海樵教授作为九位发言者之一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为了配合此次会议的召开,会议专门安排了“高校科技与苏北经济振兴成果展”。我校制作并展出的13块展板,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省政协副主席任彦申同志在观看成果展时,详细听取了科技处有关人员对项目的介绍,对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6、3月18日至20日我校召开第六届教代会。在大会选举产生的八个委员会中,我校党外人士有多人入选。今年,我校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组织召开了多次有关党代会征求意见会议,充分发挥我校党外人士的作用,就党代会的筹备、两委委员的推选、党代会的工作报告等进行广泛的征求意见和听取意见,积极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献计献策。为了加强学校各民主党派以及各层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增强我校统战工作的活力,统战部举办了各界人士迎新春联欢会。我校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情。
    四、开展理论调查,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
    7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统战部撰写上报了《关于落实中央五个政策性文件工作情况报告》、《中国矿业大学在全省高校侨台联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中国矿业大学2006年侨务工作报告》、《全省高校统战工作会议交流材料》、《党内党外统筹安排,加强党外干部的队伍建设―在全市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多篇调查报告和经验交流材料,为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召开的各类会议,并提交了会议交流论文多篇。
    8、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学校中心工作开展调研活动,推进课题研究。由我校四个民主党派联合申报的“徐州高校资源对苏北社会经济发展作用机制与激励对策研究”课题已完成过半,明年将完成项目检查。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理论,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党委统战部的研究课题“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党外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正在顺利进行,年内学校有关部门的中期检查工作。
    五、加强阵地建设和信息工作,宣传我校各层各界取得的成就
    9、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为了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2006年我们对《统战信息》进行了改扩版,扩充版面和栏目。改版后的统战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可读性更强,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好评,现已刊出六期。
2006年,我校统战工作取得许多成绩,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如:我校申报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苏北跨越发展”系列建言活动》获2005年度高校统战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民盟总支获省、市两级先进基层组织称号;侨联被评为“全市侨联先进单位”等,通过《统战信息》对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宣传,收到很好效果。我们还在《统战信息》上专门开辟了“人物风采”专栏,推介我校党外人士,2006年共计推出了民主党派4位成员,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从2006年开始,逐步扩大《统战信息》的交流范围,由原来的省内高校扩充到教育部直属的全国知名高校,扩大了我校统战工作在全国的影响。
    10、占领网络宣传舆论阵地,加强统战部网络阵地建设。2006年,开展了对统战部的网页进行了页面美化、充实内容等工作,使网络宣传与《统战信息》协调,相互促进。充分发挥网络快捷、方便的优势,不断充实、扩大网络覆盖的范围和领域,使我校的统战网站、《统战信息》两大宣传阵地相互呼应,网络宣传达到了及时、准确、便捷的目的,我校统战网络逐步成为校内外了解我校统战工作的窗口。
    11、为了更好更及时地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和汇报我校的统战工作,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信息交流和工作经验的沟通,规范我校统战情况的通报工作,我校从2006年开始,对上报信息进行编号上报,与上级及时沟通情况,通报信息,比如:我校党外开展学习王选活动后,及时将有关信息上报省委教育工委、教育部思想司等。由于人员的变动等原因,重新调整了中国矿业大学统战工作网络图。积极参加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年会,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工作交流。
    六、推进参政议政工作,认真做好民宗侨台工作。
    12、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学校有关会议的工作制度,为他们参政议政提供条件。根据学校的阶段性工作及各有关部门涉及全校性的重点工作,我们召开了征求意见会、通报会、座谈会等十余次,其中包括就我校“十一五”规划、党代会工作报告等召开的征求意见会、学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基本思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方案的落实等情况通报会、学习王选事迹、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座谈会、党派负责人工作联席会等等。加强了学校与党外人士的沟通与理解,受到了党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13、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各院(系)领导班子成员有很大变化,为落实好处级以上党员干部与党外人士交友联谊制度,我们对原交友对象重新进行了调整,并提出具体意见,要求定期沟通思想,交流工作,并做好交友记录,有关情况及时与统战部沟通,不断总结推进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统战成员作用。
    14、帮助我校侨联、台谊会开展各项活动。帮助侨联开展庆“五・一”侨届联欢会;组织部分侨联成员参加市侨联组织的报告会、座谈会等,认真执行好党的侨务政策,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加强与学校各个部门与有关院系沟通与联系,积极为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做贡献。已经做好成立“中国矿业大学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15、为做好民族工作。在“五・一”及少数民族“开斋节”期间,积极与后勤集团联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他们的节日伙食。节日期间,校党委副书记张爱淑、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建平、周建国一起到民族餐厅探望少数民族学生,并与少数民族老师和学生共进午餐,让少数民族师生真正感觉到了党的温暖。
 
存在的不足之处:
    16、工作中计划性不强,今后,应按照计划全部完成工作计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