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党委统战部主要工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9-20浏览次数:1781

    根据学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下半年学校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党委统战部2006年工作要点,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党委统战部下半年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贯彻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加强理论武装工作
    1、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贯彻宣传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认真组织对党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学习。结合学习《江泽民文选》,校党委中心组集中组织一次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文件精神,组织各二级党委(党总支)书记进行一次专题学习。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对新世纪新阶段做好统战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以社会主义学院为依托,开展培训工作。积极组织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文件精神,增强学习实际效果。以学校社会主义学院为依托与党校联合举办一期党外干部学习研讨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结合我校实际加大民主党派负责人以及成员的学习考察力度。同时,积极推荐我校党外代表人物参加省委统战部、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研修班和市委统战部与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党派新成员培训班。
    3、根据江苏省委和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安排,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习贯彻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各种会议,把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好,领会透。积极参加全国、华东地区的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年会,加强学习和工作交流。
 
    二、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换届为重心,推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
    4、着眼于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做好民主党派换届工作。2006年民主党派市级组织将进行换届,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协商在前,决策在后的原则,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换届工作。推荐政治素质好、有广泛代表性、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党派代表人士到民主党派市委工作。协助我校民盟总支、九三支社按照民主程序,完成党派基层组织的换届工作。
    5、推进和指导我校新成立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做好人员的培养和组织考察工作。协助市委统战部和中国致公党中国矿业大学支部,做好致公党支部建设和组织发展工作。
 
    三、完善统战工作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好两个宣传阵地
    6、贯彻落实《江苏省普通高校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基本规范》,对照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下发的《江苏省普通高校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基本规范》,检查落实有关要求,对我校出台的有关文件进行修订和补充,完善统战工作制度规范体系,采取得力措施,推进学校已出台各项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在年内对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系谈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和谈话记录本进行检查。
    7、按照“抓住源头、打好基础、完善机制、推进选拔”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党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中国矿业大学“十百千党外人物工程”培养实施意见》。加大无党派代表人士培养力度,积极向省委统战部推荐我校无党派代表人士参加全省无党派人士联谊会工作。
    8、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改版《统战信息》,扩充版面和栏目,坚持每期登载1位党外代表人士的事迹,使网络与《统战信息》两个阵地齐头并进,信息共享,协调发展,并积极与校外有关刊物和媒体联系,宣传推介我校党外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四、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增强统战工作活力
    9、发挥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努力做好我校科技与地方经济振兴的牵线搭桥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协助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做好省政协在徐州召开的《高校科技与苏北经济振兴》政协委员论坛工作,通过论坛,宣传我校的科技资源,展现我校的科研实力。
    10、加强学校各民主党派以及各层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增强我校统战工作的活力。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早筹划、早准备,认真组织好我校各界人士迎新年联欢会。
 
    五、理论联系实际,推进新时期新阶段统战理论研究工作
    11、协调和推进校科研基金项目《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党外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的研究进度,催化理论成果。认真总结我校统战理论研究成果和统战工作的做法,争取在全国和华东地区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年会上进行交流。借助全省高校统战协作片平台,组织召开徐淮盐连宿高校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协作片会议,对近年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梳理,做好结集出版的准备工作。
    12、结合我校四个民主党派联合申报立项的《徐州高校资源对苏北社会经济发展作用机制与激励对策研究》校基金课题,支持各民主党派联合开展调研,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调研和建言献策,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